直到武昌枪响,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正式推翻了大清王朝的统治,民国肇立后,为了恢复传统历法,同时与国际接轨,所以才有了“行夏正,所以顺农时;从西历,所以便统计”的方案。讨论了民国元年使用公历,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阳历“新年”,但注意这时公历的1月1日并不称为“元旦”。
后来通行的阳历年元旦得等到随后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,会上正式决定使用公历,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“春节”,公历的1月1日则称为“元旦”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也决定采用公历纪年,同时将公历岁首的1月1日记为元旦。那么中国古代的元旦乃至与之相关的春节,又有哪些民俗活动呢?
实际上古代的元旦活动大多从冬至就开始酝酿了。以两宋为例,冬至前后城中街上已是“妇人小儿,服饰华炫,往来如云。”意思是在两宋,不仅新年时候要穿漂亮的衣服,就是冬至时节也要穿新衣服。
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载:“都人最重一阳贺冬。”明明白白告诉了后人南宋的首都人民是如何重视冬至的。除了穿新衣服,民间商铺也有类似今日的“春节休假”,冬至期间店铺都是要关门三天回家过节的,所谓“三日之内,店肆皆罢市,垂帘饮博谓之做节”。
所以若穿越回南宋的冬至节,可千万不要误会人家是经济不景气,百业萧条,实际上只是回家过节去了。家人团聚过冬至,除了吃团圆饭之外,宋朝人居然在冬至也要守岁。
宋人冬至守岁和元旦前的除夕守岁差不多。守岁之前都是要先祭祖先,摆上牛,羊,猪三牲,端到祖宗牌位前,祈祷家族和睦长兴。
祭祖之后就是一家人吃团圆饭“散福”,就是将先前祭奠祖宗的供品撤下,全家一同享用讨个吉利彩头。吃完团圆饭,大人入睡,小孩子就是要围着火盆守岁了,大抵也是吃吃喝喝玩玩,开开心心闹过一宿。
冬至若此,到了元旦时节则更加喜庆热闹了。
宋人也是将农历正月初一的“元旦”称为新年的,王安石的《元日》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节日:
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
元日也就是元旦的别称,在宋代都是新年的意思。这一天如诗中所闻,贴对联年画,放烟花爆竹是免不了的了,还会特别饮一种叫屠苏的酒,以此期望健康美满。
除此之外,宋代的元旦,拜年与给压岁钱也是免不了的。特别的,民间还会流行一种叫“打夜胡”的游戏。
吴自牧的《梦梁录》有云:“街市有丐贫者,三五人为一队,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,敲锣击鼓,沿门乞钱,俗呼‘打夜胡’”。
意思是在宋朝元旦的这一天,会有大批的乞丐戴上面具装鬼吓人,上街讨要彩头。大概类似于今日西方流行的万圣节活动。而大宋朝的百姓也像万圣节给孩子糖一样,给这些乞丐一些钱,让他们离开,相当于驱赶了真正的恶鬼,取个吉利,好好过个大年。
而其余今日春节所有的狂欢购物活动,两宋的元旦也大都已经有了。北宋的东京开封,从繁华地带的潘街楼到平时人烟较少的州北州南,到处都是小商小贩的身影,所谓“舞场歌馆,车马交驰”,当真是歌楼咏醉,繁华热闹非凡。
这就是元旦的演变历程,以及古代特别是两宋时的元旦春节风俗。今日的“元旦”一词与之已有了不少的变化,成了阳历年的别称。
但无论如何,元旦终归有辞旧迎新的含义,也祝大家在即将到来的元旦节以及随后的龙年春节里,龙腾四海,事事如意。告别过去的2023,迈进更好的2024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